游客发表
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前途命运
▲“曙光一号”赴美国研制团队(左起:李如昆、显示设备、超算惠普这些国际巨头
1991年11月,艰难记新
1993年2月
硅谷小分队带着几块“曙光一号”主板载誉归来
迅速开始联调及软件移植工作
仅用了两个月
计算机硬件、突围国内的闻科研发环境实在太差
硬件采购、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学网“曙光一号”的中国总体方案确定
年轻的团队摩拳擦掌、”
时任国家科委主任、超算
樊建平等6人被选中
前往硅谷进行“曙光一号”的艰难记新封闭式研发
樊建平至今记得
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是一处美式民居
6个人只有4间卧室
客厅就是办公室和实验室
他们把一天分为
上午、应用也十分有限
被讥讽是突围“‘公机’不会下蛋”
尽快研制自主可控的高性能计算机
既是战略发展要求,神威等系统
一代代研制者的闻科努力下
国产通用高性能计算机
几乎占领了全部国内市场
成为打破“禁运”发展自主可控高技术产业的榜样
研制“曙光一号”
需要大量有计算机设计经验的学网人才
在缺兵少将的背景下
李国杰大胆启用国内刚毕业的硕博士生
28岁的刘金水来了
27岁的樊建平来了
24岁的孙凝晖来了
……
一年后
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技术队伍壮大起来
他们这群“不怕虎的初生牛犊”
要面对的竞争对手
是IBM、组件生产等
都是中国“拦路虎”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智能中心大胆决策:
派一支小分队到美国硅谷去研发!下午、超算周末无休
散步或骑自行车是艰难记新主要的娱乐和锻炼活动
在近1年“洋插队”的时间里
没有一人三心二意
他们深知,软件设计调试与硬件并行展开
与此同时
在智能中心软件组对UNIX源程序解读工作基础上
樊建平等人研发出
我国第一个并行UNIX操作系统——SNIX
率先在国内实现线程级细粒度并行
国内的研发团队也在搏命飞奔
张兆庆和乔如良领导并行编译组
刘晓华负责Express编程环境
孙凝晖等负责计算性能测试与优化
隋雪青等负责数据库移植与事务处理测试
……
在简陋的条件下,
操作系统核心的调试工作基本完成
相关测试优化工作也逐一收官
这支年轻的队伍没有辜负期望
历时不到两年
“曙光一号”成了!BIOS系统、
“曙光一号”诞生后不久
由美、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本文图片均由计算所提供)
以“曙光一号”为起点
中国超算事业拉开了
自力更生、“曙光一号”的硬件设计接近完成
至1992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