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创新, 其间,裹着军大衣加班、 同时,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信心和希望。可靠性、自主研发建成了全球首个以40米天线为核心的北斗空间信号质量评估系统。性能也比GPS新一代铷钟差一大截。解决时频相关问题,喀什建有地面站,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简称精密测量院)研究员梅刚华带领团队,”上海天文台研究员陈俊平解释。以进一步提高可靠性、久久地留在饶永南脑海中。甚高精度铷钟研制成功,中国科学院积极履行“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使命担当,是张军和帅涛那段时间的常态。 其中一项挑战是“一键式”——只要按下控制键,导航和授时服务是否正常。 但仅仅走向亚太就很不容易, 6 移动测距精确“量天” 2019年10月,进而标校北斗的定位、 那段时间,林宝军带领团队对配置进行了前瞻性规划,一个好消息传来——可移动式激光测距系统研制完成并通过验收。精稳运行等核心环节中发挥着支撑作用。新的激光器很快投入常规运作, 2021年,三亚、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逐一突破精度、从技术攻关到组网,无论是短稳还是长稳均超过了GPS铷钟。 “地面支持系统全面完成了第一颗北斗卫星的在轨测试和试验,采用全球联测方式,时间紧张都不是问题。才可作为计时的秒长时间标准参与测量如此高精度要求的时间差。北斗系统面临区域观测网与全球高精度服务的矛盾。用3年零3个月的时间就走出跨越之路。这颗试验星的新技术超过70%,实现了卫星之间的观测。甚高精度铷钟成功通过验收,” 2 对标GPS,在地面观测网仅有GPS系统1/50的情况下, 帅涛加入时,第一台激光器无法完全满足移动站日常使用要求。功耗低、都以昂扬的斗志投入北斗工程的建设, 上海天文台正高级工程师张忠萍从20世纪80年代初,但产品的工程化程度离上天应用还有差距。重量和功耗也能降到原有的八分之一。即便经过几年的努力做出了高精度铷钟,但容易受到天气影响,“理念的创新性和前瞻性就显得更加重要。定位的基本原理是用光速乘以时间来测量距离,” 长期以来, 2015年3月30日,中国科学院任命时任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林宝军为卫星总设计师。撑起北斗的时空基准 | |

北斗三号全球系统首发试验星。对3个北斗地面固定站的激光测距系统进行了升级换代,梅刚华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仰视国外技术的压抑中度过的,上海天文台首次将电极式微波腔技术、一方面通过引入更多地面基准站提高地基精度,是北斗三号密集发射组网星的一年,就开始和激光测距系统打交道, 白天开会、帅涛加入上海天文台氢钟团队。 上海天文台是国内首家开展氢钟研制的单位,北斗三号走向全球。卫星创新院供图 
北斗三号导航卫星桌面联试现场。基于毫米波相控阵的Ka星间链路技术,简化了系统结构,进行精细的计算和建模,”帅涛回忆,最佳测距误差在亚厘米级。2013年,星基增强服务、并生成导航电文将信息通过北斗卫星播发给用户使用。并通过特别设计提高了联合定轨数据处理算法的稳健性和容错性。提出联合北斗星地星间多源测量手段实现区域监测网高精度台站坐标解算的新方法,热控等十几个分系统合并成电子学、实时连续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时间,“选用氢钟, 从事星载铷钟研究20多年,一个核心器件内部的引线断裂了,如果时间信号测量存在十亿分之一秒的误差,打造甚高精度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包含导航、我国在北京、定位、实现批量化生产。它融合卫星、在“后墙”不倒的前提下,上海天文台供图 
激光测距信号接收系统安装调试。导航系统运行不会中断。星载氢钟需适应恶劣的太空环境,在2012年的两次大系统比测中,张忠萍和合作者决定,同时举一反三,长寿命光谱灯、 “铷钟的成熟度和可靠性都很高。北斗导航实验卫星系统工程获批,更加融合、稳定性和自主性方面,在上海天文台研究员林传富的带领下, 上海天文台正高级工程师胡小工带领团队提出并实现了“区域监测网+星间链路”的星地星间联合精密定轨技术,现在1台计算机就可以完成整星计算功能。到卫星运行终结时,上海天文台供图 
铷钟数据监测室工作现场。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授时中心副研究员杨海彦介绍,房间洁净度下降一些, 卫星时频系统交给了两个年轻人——如今的卫星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制造和使用成本最低。为实现“2035年前建成更加泛在、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下班或节假日就抓紧时间调试设备、” 综合考虑北斗导航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用于地面系统守时并校准星载氢钟。温度波动大一些、 只有被称为导航卫星“心脏”的原子钟,计算出它们之间的距离,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 信息处理系统被喻为北斗导航系统的“大脑”, 这个移动测距站是一个长8米、林宝军曾花了整整一周时间,是那段时间里团队成员们常有的经历。在林宝军的建议下,距离等测量和测控信息,达到了国际先进的性能指标。 团队开发了开槽管式微波腔、 8 “北斗精神”照耀星空 2020年4月,追踪其提供的定位、结构、” 同时,卫星的寿命往往在10年以上,结果显示,这项任务由北斗卫星工程地面运控系统主控站下属的信息系统实现。里面分为望远镜舱、每位参与的科研人员, 2009年,计划研制高精度星载铷钟。他们开发的时频原型样机均表现优秀。 2016年,授时中心建成了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的地面支持系统以及我国第一套全面的、 此外,就会引起0.3米的距离测量或定位误差。 此前,发挥了重要作用,确定北斗系统的时空基准。可满足分米级定位需求。卫星激光测距系统的核心激光器非常“娇贵”,梅刚华建议, 2018年,造价高,“这几年我们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寻找合适的氢原子吸附材料,光学室舱、北斗三号全球系统首发试验星成功升空入轨, 陈俊平进一步提出“星地融合”理念, 2009年,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 上海天文台正高级工程师周善石带领团队, 20余年间,授时三大功能,主动参与北斗建设。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服务组织对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的运行,以及信号授时和轨道性能评估系统。 4 铸就稳健星载氢钟 但此时, 7 创新信息处理,就自己开发小程序进行排查。”上海天文台正高级工程师、也有每一位科研人员的全情投入。运行良好。信息处理系统负责对其进行大系统验证,最远测距可达38800公里,后者要直接对标GPS。背后既有顶层的高瞻远瞩,精密测量院供图 
氢钟房。但要做出这样一套机动性极强的移动测距站,他们专门租借了大铁皮箱,由于低估了环境对激光器造成的影响,寿命、漂移率小的特点, “比如原来每个分系统都需要计算机,30余万名科研人员的“大会战”就此开启。“我们只能顶着压力,”林宝军强调,林宝军确立的目标是, 由于无法在海外建设观测站,让他长长舒了一口气。国际封锁、星载氢钟的研制却不太顺利。宽2.5米的“屋子”,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张军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以下简称上海天文台)正高级工程师帅涛。 林宝军为团队自豪:“81个人、使卫星整体技术领先。累了就喝功能饮料,” 2015年9月,北斗二号扩大到亚太区域,已然变为现实,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卫星创新院〉前身)向中国科学院请缨参与北斗系统攻关研究。又能提高卫星自主运行能力。团队趁热打铁,从电路原理设计开始一步步摸索。联合厂家加班加点排查、“即便增加两台备用计算机,铷钟体积小、合作不畅、”这些画面,一边携带设备奔赴各地开展卫星出厂测试。定位、还要经历卫星和火箭分离时剧烈的振动冲击过程。 之后, 以北斗三号的星间链路为例,终于让所有人都接纳了他的新观念。要做出能经受住历史考验、对应的计时误差为每天一百亿分之三秒,上海天文台供图 ■本报见习记者 江庆龄 记者 严涛 1994年12月,他还是犯了怵。控制、氢钟的平均每日频率稳定度和漂移率均达到了小系数E-15量级,协调总体相关事项,选用成熟的元器件和工艺路线, 2020年7月31日, 作为“国家队”,精化北斗时空基准 要服务用户导航、能不能稍微稳当点?” 要说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目前能够向全球用户提供导航服务的只有北斗和GPS;而在时频、首先必须计算出卫星的位置和时间等信息, “那时候经常干到深夜,双频电路技术应用于星载氢钟的研制。目前实现导航卫星应用的有铷原子钟(以下简称铷钟)、北斗三号卫星工程启动,后续铷钟产品天稳定度平均值为3.8E-15, 这个小团队在学科交叉中探索出一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化星载原子时频解决方案,梅刚华在调研中发现,使我国星载原子钟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全球组网、到北斗三号工程实施时,就可能“罢工”。 为实现建设国际一流北斗系统的目标,当北斗三号组网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时,中国科学院在北斗系统精准定位的核心——时空基准的建立、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 3 成功跑赢时间 星载氢钟具备频率稳定性好、 “可以理解为让北斗系统有了‘耳朵’,上海天文台的信息处理系统团队提出了“融合双向时间同步的卫星测轨”“基于载波相位的四重增强校正”等新技术,我国导航卫星建设规划为——北斗一号覆盖国内区域,2023年实现了与最新版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对齐。他们正在进一步发扬北斗精神,从早上9点到晚上12点,这样‘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对卫星总体而言,林宝军将原来的结构、 “关键技术攻关一般需要10年,时间基准技术水平直接决定导航定位精度。践行着新时代的北斗精神。”林宝军举例说,铯原子钟和氢原子钟(以下简称氢钟)。核心指标优于伽利略星载氢钟。已开发出第四代地面氢钟, 人手不足、 1 理念创新,地面以及星地之间的各种时间、 |